亞大視傳系獲文化部「A+文資創意季」金獎

  • 2020-11-12

亞大視傳系獲文化部「A+文資創意季」金獎

2020-11-12

作品「工憶」紀錄台灣逐漸式微的傳統技術「粧佛」、「藝閣」及捏陶,獲10萬元獎金,師生嗨翻!

亞大視覺系林孟潔老師(左起)指導學生康紹泰、林駿騰與楊文慶以「工憶」作品,獲文化部文資處「A+文資創意季」文資保存金獎。
圖說:亞大視覺系林孟潔老師(左起)指導學生康紹泰、林駿騰與楊文慶以「工憶」作品,獲文化部文資處「A+文資創意季」文資保存金獎。

亞洲大學(Asia University, Taiwan)設計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學生楊文慶、康紹泰及林駿騰,三人以大二時的作品「工憶」,紀錄台灣逐漸式微、甚至即將失傳的傳統技術 「粧佛」、「藝閣」,昨天(十一月十一日)榮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舉辦的「A+文資創意季」文資保存類金獎,獲十萬元獎金。

林駿騰同學表示,大二時上林孟潔老師雜誌排版設計課,林老師要求他們以台中出發做一本雜誌。他們會選「工憶」系列刊物,是想紀錄台灣傳統工藝,認為新的一代長期受西方文化影響,往往忽略了最貼近日常生活的傳統文化,然而傳統工藝卻早已存在於生活中的每個角落,不論是寺廟還是宅第都能看見它的蹤跡,但年輕的一輩,卻常視而不見。台灣傳統工藝師們腳踏實地,從學徒到獨當一面的師傅,歷經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與挫折,累積無數次的練習與創作,將工藝技法與生活記憶相融,他們想將這一切出書保存。

楊文慶同學說,當時從校方得知雲林北港傳統民俗活動 「藝閣」,即以真人扮演媽祖、各路神佛等角色,在媽祖生日等重大節日於北港市區遊行,時下年輕人只知有電子花車,但不知有藝閣,其實藝閣就是電子花車的前身。

亞大視傳系同學林駿騰(右一)、康紹秦(右二)、楊文慶(左一)獲文化部文資處「A+文資創意季」文資保存金獎,獎金10萬元,跟該系講座教授林磐聳合影。
圖說:亞大視傳系同學林駿騰(右一)、康紹秦(右二)、楊文慶(左一)獲文化部文資處「A+文資創意季」文資保存金獎,獎金10萬元,跟該系講座教授林磐聳合影。

他們到北港採訪顏氏藝閣負責人、六十多歲的顏三泰,顏氏藝閣從顏三泰的爺爺做起,已近百年年,幸好顏三泰的兒子願意接手,讓這項傳統技藝能傳下去。

楊同學說,至於「妝佛」是台中市葉坤定、葉坤鵬兄弟二人從父親葉勇助手上接下「妝佛」這項源自魏晉南北朝的技術,這項技術在明清時由福建傳入台灣,目前只在台中、台南及鹿港等地有師傅傳承,葉坤定兄弟說,只要信仰在,妝佛藝術一定會在。

楊文慶、康紹泰及林駿騰三位同學以一年的時間,用文字與照片,紀錄了藝閣、妝佛與捏陶等三種傳統技術匠師的身影,留下世代傳承,展現匠師們的堅持與韌性。隨著時代不斷地進步。

亞大指導老師林孟潔老師說,視傳系向來的傳統是鼓勵學生參賽,很高興學生的作業,變成作品還獲獎,更希望能變成商品販售。

亞大視傳系同學林駿騰、康紹秦與楊文慶以捏陶、妝佛與藝閣三本作品,獲文化部文資保存金獎,獎金十萬元。
圖說:亞大視傳系同學林駿騰、康紹秦與楊文慶以捏陶、妝佛與藝閣三本作品,獲文化部文資保存金獎,獎金十萬元。
工憶紀錄雲林顏氏藝閣負責人顏三泰從事藝閣創作的過程。
圖說:工憶紀錄雲林顏氏藝閣負責人顏三泰從事藝閣創作的過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