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大資電學院專題講座,邀請施國琛教授演講

分享「亞洲音樂生成的深度學習應用」,探索AI創作新境界

中央大學資工系資深教授施國琛,分享亞洲音樂生成的深度學習應用)研究成果。
中央大學資工系資深教授施國琛,分享亞洲音樂生成的深度學習應用)研究成果。

亞洲大學資訊電機學院15日舉辦專題講座,邀請國立中央大學資工系資深教授施國琛,分享「Using Deep Learning for Asia Music Generation」(亞洲音樂生成的深度學習應用)研究成果,探索未來音樂生成研究的多面向發展。

亞大資電學院長許慶賢表示,施國琛教授為國際知名多媒體與AI專家,曾任亞大資訊學院長、中央大學創新AI研究中心主任,長年致力於人工智慧與教育科技研究。施教授此次返回亞大演講,展現亞大積極連結國際AI技術發展趨勢,更是同學難得的學習機會。

施教授介紹其團隊所研發的亞洲音樂生成系統,運用音符(非聲波)為基礎進行計算,大幅降低所需記憶體與計算資源。他說:「我們只用1張 RTX 4090,就能實作出5種包括旋律、伴奏的亞洲風格音樂,且獲得專業音樂家正面評價。」他提到,亞洲音樂的結構與美感,與西方音樂不同,如何融合音樂理論與強化學習,仍有許多挑戰。

中央大學資工系資深教授施國琛演講,參與師生踴躍。
中央大學資工系資深教授施國琛演講,參與師生踴躍。

施教授進一步分享在系統開發過程中的實驗設計,並以3個版本的「動作生成模組」為例,說明如何透過嚴謹實驗,比較生成精度、效率與品質的差異性。他也展示應用GPT-4優化提示詞(Prompt)後,在 Stable Diffusion 中產生更高品質圖像的實證結果,強調語言模型在生成任務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施教授指出,未來音樂生成研究將朝向:旋律結構、音色控制(如二胡、琵琶)、和聲與情緒表現等,更多面向發展。從文字生成音樂,需依賴更強大的大型語言模型;而生成的音樂如何展現東方美學、文化意涵,則是AI音樂創作的下一步。」演講結束後,與會師生踴躍提問,現場互動熱烈。

亞大資電學院長許慶賢(左2)、中央大學資工系資深教授施國琛(中),和參與老師合影。
亞大資電學院長許慶賢(左2)、中央大學資工系資深教授施國琛(中),和參與老師合影。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