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大视光郑宏铭教授之民生诊所
六股民生诊所「阿飞仙」
|
六股民生诊所「阿飞仙」--从民生诊所到民生故事馆
文/林秀美
座落于雾峰区六股里中正路上的民生诊所老房子,曾经是林鹏飞医师的诊所,因为他精湛的医术与慈悲的医德,居民暱称「阿飞仙」。从1946年在家乡万斗六开业,至1990年退休,四十多年来林医师在这里守护着乡亲的健康。林医师退休后,移居台中市,于2010年过世。老房子渐渐荒废,然而对林医师的想念与爱戴却留存在雾峰居民的记忆中。
2014年雾峰区农会买下了老房子与屋前空地。黄景建总干事带领着农会工作同仁,向当地文化、农业、学术等各界人士请益,不但决定保留老房子,用心的修复,更进一步希望挖拓在地的故事,于是许多身边美好的记忆渐渐显影而清晰。
过去林鹏飞医师怀抱着对故乡的爱与医学的专业,守护乡亲的健康,留下了阿飞仙民生诊所传奇。而今,正在孕育的故事馆,更是因为大家对雾峰的爱,一同创造的雾峰传奇。
民生诊所,是1950年代雾峰最新潮的洋房。原屋前的绿树因中正路第一次拓宽被移除。
然屋旁树木耸立,依然绿意盎然。1978年摄影。
一、阿飞仙与民生诊所的故事
生长在万斗六大家族
林鹏飞医师生于1920年1月24日。据林家族谱记载,林家祖籍为福建省漳州府平和县五寨墟莆坪村,第十五世祖渡海来台,世居猫罗堡万斗六庄(今雾峰区万丰里)。与雾峰林家同属一宗族,在万斗六颇具名望。
第十八世祖林懋臣先生,为清七品武官,协防彰化城。第十九世林荣泰先生,为林鹏飞医师的祖父,生于1862年,幼习汉学,及长,任清朝百总,领导隘勇,协防地方。日治初期林荣泰先生为当地倚重的乡绅,担任万斗六区长,直至1906年雾峰区与万斗六区合并,由林献堂先生担任区长。1914年担任 万斗六 保甲联合会长,积极筹设创办雾峰公学校万斗六分离教室,热心地方公益。
林鹏飞医师的父亲林分 先生,生于1898年,八岁随江朝庆先生学习汉文,尔后就读雾峰公学校、台中第一中学校。1917年中学肄业,开始经营旧式糖厂及土地出租事业。1928年任 雾峰信用组合监事,1930年任雾峰庄协议会员 ,1931年担任阿罩雾 圳水利组合评议员 。
1933年四月,台湾总督府颁布「部落振兴建设纲要」,以部落为一基层单位,约一、两百户,组成「部落振兴会」。主要目的为推行社会教化、开发产业、改善农家经济、革除陋习、促进生活改善、道路整备、卫生设施以及维持治安等。林分先生即担任万斗六 部落振兴会第一任会长 。
约1923年,在万斗六祖厝前家族大合照。第一排右三为林鹏飞医师,其后方为祖父林荣泰先生,第三排右一为父亲林分先生(图片来源:林健安先生提供)
第十八世祖林懋臣先生(图片来源:林健安先生提供)
求学与习医
1926年就读雾峰公学校万斗六分教场,当时教室虽然简陋,然而父执辈十分重视教育,聘请师范学校毕业正规老师执教。1932年顺利考上台中州立台中第一中等学校(国立台中第一高级中学前身),修业五年。1937年,林鹏飞年仅17岁,即考上台北帝国大学附属医学专门部(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前身)。
林医师就读医专时,因为在班上年纪最小,同学都把他当小孩,常常担任跑腿的工作。喜爱运动,参加台球及棒球校队,屡获佳绩。
林鹏飞医师(左二)就读台北帝国大学附属医学专门部时期,参加台球及棒球校队,屡获佳绩。
(图片来源:林志鸿先生提供)
与妻子相识
1941年医专修业完成,于台北帝国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实习。在这期间认识了夫人-庄金钗女士。夫人回忆说:「林医师就读医专时,住在台北的叔父家。叔母正是大姐的小姑,所以两家常常来往。有时大姐忙着准备晚餐,林医师下课后,就会自动帮忙照顾小孩。」庄大姐对林医师印象非常好,心中早有意将妹妹介绍给他。
当时太平洋战争爆发,随着战线扩大,日军开始征召台湾人前往南洋担任军夫,也利用各种管道招募看护人员前往前线从事医疗看护勤务。夫人回忆说:「当时母亲十分担忧,希望我尽早有订婚对象,才能避免被征召。为了逃避母亲的催促,决定离家逃到台北大姐家暂住一阵子。」很巧的,第二天吃完晚餐,林鹏飞和他的同学就出现在大姐家。和大姐閒聊了几句,就回去了。当时林鹏飞医师对夫人可说是一见锺情。便央请大姐安排再次见面。
当天林医师带了数张唱片,开了留声机,彼此安静的听着古典音乐。林医师非常寡言一直没有说话,夫人则暗自观察这位男士,觉得他长得修长好看,样子十分的忠厚。
夫人回到台中不久,即收到林医师的来信。接连好几封信,信中虽然没有爱恋的话语,却充满了认真与率直。夫人被林医师的诚意打动,认定是可以讬付终身的对象。为了就近见面,林医师也回到台中病院当外科医师。后来林医师的父亲突然病故,依照台湾民间习俗,有婚约者必须在百日内完婚,于是林医师与夫人仓促的结婚。
林医师的父亲因为经营事业的亏损,早已将分得的祖产用尽。因此林医师婚后为了有稳定的收入,转至彰化基督教医院服务,与夫人住在简单的宿舍,樽节生活的开销。不久长女美惠诞生,林医师也转任台南新楼医院,虽然因为战争,医院显得没落,然而一家三口珍惜着温馨平静的生活。
战争年代
1945年林医师突然接到当兵召集令,于是加入海兵团,任海军嘱讬医。一家三口搬到了高雄左营,住在文官宿舍。那是一座矗立在大草原上的建物,四周空旷寂寥。在食物缺乏的年代,住在宿舍的妇女们常常到草地上,寻找野菜。随着二次大战进入决战时刻,美军开始密集的轰炸台湾。
近百架的轰炸机,不分日夜的空袭高雄市。左营位于郊外,虽然没有受到空袭,然而每晚被空袭警报惊醒,仓皇的躲进防空壕,每天担心害怕。于是夫人带着女儿先回到万斗六老家。夫人回忆说:「当时高雄火车站人山人海很混乱,好不容易搭上北上火车,女儿美惠要离开爸爸的怀抱时,一直哭,我也跟着哭了,想到也许从此再也不能相见,含着眼泪一直挥手道别。」
回到万斗六祖厝,听不到空袭警报的声音,过着闲静的乡下生活。夫人回忆说:「每天用水桶汲取乌溪的泥水,然后加入明矾,将水沉淀,再拿来烧饭、烧开水饮用。当时疟疾肆虐,疟蚊四处飞舞,女儿美惠也患疟疾,发烧将近四十度,当时医药缺乏,也没有特效药,只能用绷带包起来,避免再被叮咬,等待自然痊癒。」
|
左图/建筑宏伟的万斗六祖厝一隅 (图片来源:林健安先生提供) 上图/祖厝于80年代遭拆除,今日状元及第社区即为祖厝所在范围
|
1945年8月,美军在日本广岛及长崎投下原子弹,迫使日本投降。昭和天皇在9月2日签署《日本投降书》,二次大战正式结束。不久,林医师平安回到雾峰故乡,一家人终于团圆了!然而林医师说,当时海兵团疏开到冈山防空洞,遭到空袭,他躲避的那个防空洞虽然安然躲过空袭,但是其他两个防空洞全员被炸死,令人扼腕。
小地方大医生—在家乡开业
1946年8月15日,林鹏飞医生在万斗六开设的「民生诊所」正式开幕。地点就在当时糖业铁道中南线万斗六车站附近(即今日味全工厂对面巷子内),车站邻近香蕉集散市场,附近还有日用杂货店及肉店,十分热闹。
林医师虽然是台北帝大医专毕业,但是没有大医生的架子。地方耆老林锦屘与林鹏飞医师熟识,有一天,他问阿飞仙:「你的资历那么好,怎么不到大城市或雾峰街上开业,而在这个偏僻的小乡村,赚不到钱。」林鹏飞医师回答他:「这里是我的家乡啊!」
由于林鹏飞医师勤快认真,诊断准确,说话实在。当时只要有重病患者,不论是山上还是偏远村落,马上骑着脚踏车往诊。因此备受乡亲肯定,大家都暱称他「阿飞仙」。
由于患者渐渐增加,诊所空间已不敷使用。于是1949年,民生诊所迁移至六股市区,即今日中正路与峰谷路口。白天在诊所看诊,利用清晨或中午时间前往山区往诊,昔日的脚踏车换成了摩托车,翻山越岭,道路未通的地方,就涉溪水前进。
经过多年的积蓄,在1954年买下了现在民生诊所的土地,1957年动工兴建,1959年完工,开始于现址看诊。直至1990年,林医师投入医界整整50年了,才决定退休。
林鹏飞医师与夫人于民生诊所前合影((图片来源:林志鸿先生提供)
追忆阿飞仙
不喜欢为病人打针的医生
社区耆老回忆:「阿飞仙听诊很认真,能准确找到病因,不放重药,不打针,十分谨慎,前一二次都是开两天的药,回诊观察确诊无误后,再开后续的药。」
六股社区总干事王原祥说:「小时候最喜欢让阿飞仙看病,因为他不喜欢为病人打针,最常说的话就是:『回家好好吃有营养的食物。』所以每次看病回家,餐桌上就有好料可以吃了。」
耆老林锦屘也说:「阿飞仙开药都很谨慎,有些人觉得感冒好的太慢了,就央求打抗生素。阿飞仙就耐心的跟病人说明打抗生素对身体的坏处,坚持着不打抗生素。」
仁慈 精通 细心找出病症
耆老柯先生说:「以前出现一个病名—恙虫病。没有精通的医术和过人细心,是很难检查出来的。当时北势村,有一对母子,两个人到山上做工,结果妈妈染上恙虫病,当时只有发烧的症状,到民生诊所就诊。林医师不是单听病人的说法,还仔细询问,了解他最近做了甚么事情。再进一步仔细检查,发现了两个很小很小的咬痕,才确诊为恙虫病。我相信只有仁慈、精通、细心、待人和蔼,才能找出这种病。」
腾出客厅给病患过夜
有一次林医师前往峰谷村看诊,那是离民生诊所大约2.5公里的山上,后来阿飞仙带着重病病患到诊所,腾出客厅,让病人在诊所里休息接受治疗,整个晚上和家属一起陪在身边,观察病患、治疗病患。
敬业爱人的医生典范
耆老柯先生说:「林医师本身曾患有肺疾,所以骑脚踏车会很吃力、会气喘。当时常常要到山上往诊,但是阿飞仙从来不畏惧。有时半夜里,病患家属心急的敲门,阿飞仙也都不会拒绝,尽速的前往看诊。」
曾在诊所担任药局生的刘女士说:「阿飞仙看诊的时候,非常严肃,绝对不可以和他说话。」「有时病人没有钱付医药费,阿飞仙会让病人赊帐,都记在帐本上,每年过年时,就把帐本烧掉。」……
从许多乡亲的回忆里,我们看见一位用心照顾病患,平易亲切,专业认真的医师身影。虽然没有显赫的丰功伟业,却是乡亲们心中健康的守护者,树立了医师的最佳典范。
二、神靖丸事件
郑宏铭医师追寻父亲的记忆
1945年1月12日,上午9点55分,神靖丸在西贡河口圣雀岬港,遭美军鱼雷及战斗机击沉,船上被征召的台湾人医师及医疗工作人员,大部份随船殉职。留下了在台湾家乡的妻子、子女和家属,从此命运改变……。然而除了一只白布包的小木箱,里面放一个写了姓名的小木牌,无从了解发生了甚么事?
62年后,郑子昌医师的独子郑宏铭医师,成立神靖丸部落格,追寻父亲的记忆。因为他还未满一岁,还不曾叫声爸爸的时候,父亲就被征召至南洋。
郑宏铭医师往返日本、台湾、美国各地,寻找神靖丸相关资料。2008年郑医师前往台大景福基金会,得知与父亲同期就读台北帝国大学附属医学专门部的林鹏飞医师,当时因年纪太小没有被征召至南洋,居住在台中市。于是郑医师前往拜访。
郑医师至今还深刻记得:「当天林鹏飞医师一见到我,就痛哭起来,无法停止……当时我深深理解他的心情,因为那一刻,我终于感觉到与父亲连结在一起了,感动着历史是活的。」林鹏飞医师告诉郑医师,医专时代对郑子昌医师的记忆,是一个很有修养,很安静的人……,临别时慎重致赠了一张医专入学时全班合照,照片中可以看见年轻时代的林鹏飞医师与郑子昌医师。
1937年台北帝国大学附属医学专门部第五届入学全班合影
左二为林鹏飞医师,右二为郑子昌医师(图片来源:林志鸿先生提供)
之后林鹏飞医师协助联络到,当时神靖丸沉船事件生还的孙瑞蒸医师。于是郑医师专程造访孙瑞蒸医师。郑医师回忆说:「那天孙医师坐在轮椅上,因身体不适,无法交谈,但是擡头看见我,竟然面露微笑。我在想,是似曾相识吗?他的儿子和夫人都说很久以来,首次看到他的笑容。」
某一天,郑医师在电脑搜寻神靖丸相关资料时,却出现了亚洲大学雾峰学的网页,「江鸟飞林」(民生诊所)的社区课程报告,其中提到主人林鹏飞医师过世了。于是郑医师写信给亚洲大学「雾峰学.学雾峰」课程老师,兼任图书馆馆长的廖淑娟。2011年9月郑医师回到台湾,和廖馆长见面,并与亚大师生演说「神靖丸的故事」。廖馆长深受震撼,大家也被郑医师追寻历史的毅力所感动。
因此故事馆二楼成立了全台湾第一个神靖丸展览室。将展示遗族珍藏的书信、文物、相关文献,以及细心考据、制作的神靖丸运输舰模型。叙说着被人遗忘的一页台湾历史。让庶民的生命史,带领我们认识台湾经历的大时代故事。
许多医师被征召至南洋前,先往练成所受训,后排左一为陈茂淇医师,1945年1月12日神靖丸于西贡外海被美军击沉时,不幸随船殉难。(图片来源:陈真智女士提供)
历史的省思
神靖丸船上有台湾人医师共59人,殁41人;药剂师3人全亡;医疗人员80人,殁55人;农业生产工员200人,殁148人。
郑宏铭医师在部落格的第一篇文章提到:「神靖丸沈没只是历史上一个小逗点,没有9-11的惊世性,更没有犹太人Holocaust牺牲者人数之众,但是人的感情都是一样的,遗族们的悲伤一致。对当局(事)者来说,极端的悲剧是无边际的……」
神靖丸单一的历史事件,却是台湾在大时代的历史缩影。当时台湾面对的问题,包含菁英世代的消失、包含国族的认同……,这些问题正建构了今日台湾文化面貌与价值体系。
当时的台湾人,面对台湾、日本、中国三个国族记忆,产生了复杂的国族认同转化过程。然而只要温柔聆听,我们就会看见庶民在悲伤中,淬炼而生的生命力与文化包容力,这力量足以将狭隘的国族主义远远抛诸脑后。
而台湾一批批菁英的消逝,不仅是个人生命与家庭的悲剧,更造成台湾文化严重的断层,人们从害怕、忽视,最终遗忘了这片土地的记忆。
湖滨散记作者梭罗说过:「人要丰富与强韧,一定要在自己的土地上。」德国哲人卡西勒写道:「历史学并不是关于外部事实或事件的知识,而是自我认识的一历史。人们了解自身内涵之丰富性及多样化,进而自我反省,生命才会成长。」
阅读台湾庶民历史,让我们更贴近这片土地,看见人的生命力量,在宇宙浩瀚的座标中,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这也正是我们要将故事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意义所在。
三、有志一同老屋新生
林鹏飞医师退休后,民生诊所也成了閒置空间。从日渐荒废的老房子,如何变身为一座在地故事馆呢?这故事要从亚洲大学雾峰学课程说起。
雾峰学师生的老屋重生行动
2007年雾峰农会酒庄开始营运。有天孙崇杰老师(小毛老师)到酒庄拜访,刚好遇到林鹏飞医师,农会柯义雄先生特别帮忙介绍。那时候林医师已经八十八岁了,与夫人、儿媳同住在台中市区。那次的巧遇,孙老师与林医师有了短暂的谈话,孙老师还特别要了林医师的签名。但因为是速写,不易辨别「鹏」字,还是「鸿」字,再次请教林医师,林医师说:「鹏」。但听起来像「鸿」。所以孙老师就以为是『林鸿飞』,也因此,后来为房子取了一个特别的名字「江鸟飞林」。
那时雾峰农会因为酒庄需要停车场,所以租下这个地方,包含了屋前的空地及民生诊所老房子,但是农会暂时还不会使用到这栋建筑物。孙老师于是提议希望能让老房子活化利用,农会黄景建总干事觉得这是很好的想法,能够多一个地方让孩子认识家乡。
当时亚洲大学两门通识课程,包括廖淑娟老师的「雾峰学‧学雾峰」与林锡铨老师的「地方文化与智慧社群」先后投入当时称之为「江鸟飞林」的场域营造。当中,「雾峰学‧学雾峰」课程是台湾唯一正式以地方知识及社区参与为内涵的大学通识课程。透过大学与社区的交流,开启学生对雾峰的认识与关怀。同时开创在地新视野,建立社区与大学的夥伴关系。
2010年雾峰学的创始老师孙崇杰从文化资产的角度带领同学探索老屋江鸟飞林,他带一组修课同学实地去勘查,了解屋内的格局,并访问附近居民,了解屋子的历史背景,师生共同讨论规划来有效利用空间。他同时提出协力造屋的概念,希望带领雾峰学的同学和雾峰乡亲,共同起造神靖丸江鸟飞林,以历史、文化、老屋,展开一场文化对话。这期间敦请林志鸿先生来指导,请他谈林医师的行医史,请当时于亚洲大学社工系任教的林医师女儿林美绚老师谈她对故居的想像。
2012年修习雾峰学的一百多名学生全力投入老屋重修计画,分组整理环境进行空间设计,成立「江鸟飞林-协力造屋在雾峰」facebook,并且在江鸟飞林举办期末成果展,邀请林鹏飞医师的太太和女儿林美绚参加。当天附近居民闻风而来,其中林锦屘夫妇见到先生娘时老泪纵横,非常令人感动。
雾峰学的老屋重生计画持续进行,雾峰学的梦很大,希望重建后的江鸟飞林可以和亚大即将兴建完成的安藤忠雄美术馆并驾齐驱,国际化与在地化的人文艺术相互辉映。各方面的努力直到2013年看到停车场改种香蕉,知道地主将出售土地,认为重建已经无望才停止老屋重生的行动。后来得知农会购买土地,又重燃希望。
许多参与雾峰的学生,从社区访谈及参与过程中,对雾峰有了不同的看法:
「雾峰学真的是一门很有趣的课,借由实地的田野调查,可以让我们了解雾峰这块宝地。」、「倘若我没有上『雾峰学.学雾峰』这堂课,经过酒庄时,我不会注意到这栋建筑物有甚么特别的地方。这是之前所没有接触过的课程方式,这样的上课方式很容易让人直接深入雾峰,贴近雾峰,亲自去了解雾峰的人事物。」、「在雾峰学这堂课中,我觉得我学到了很多,从大一踏进雾峰开始,我一直都觉得对这里就是很陌生,也觉得很无趣,从来都没有想要好好了解雾峰的念头,毕竟它没有城市的热闹。但是后来纷纷听到很多同学,对雾峰学的评价都很不错,实际参与后,我发现了很多雾峰的美,……而现在我很喜欢这堂课,因为它让我受益良多。」
遇见农会 梦想发芽
廖淑娟馆长于2011年在亚洲大学图书馆的阅读咖啡区认识陈约瑾(慧纯)老师。当时陈老师任教于亚洲大学时尚设计学系,下课后想到图书馆的阅读咖啡区喝咖啡,廖淑娟请她喝一杯图书馆正大力推行的20元「诚实咖啡」,并且向她畅谈当时非常投入的民生诊所老医师的故事与神靖丸事件,之后带她去看这栋老屋。学艺术也是雾峰人的她,就爱上了这栋历史建筑,启动了她对房子的想像与行动,于是运用本身的专业,集结大家的想像,着手拟订民生诊所的整体规划,为老屋的重生而努力。这期间的奔走、沟通协调各方等所有的努力来自于对土地与故乡的热爱,以及有感于众人共事的力量。
2013年,有建商想要买这块土地,林鹏飞医师的儿子林志鸿先生,于是与农会讨论解除租约的事宜。廖淑娟馆长回忆说:「当时听到民生诊所要被卖掉了,觉得一定会拆掉老房子,盖成大楼。想到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即将消逝,无比的遗憾。因为大家对这栋房子已经寄予了好多感情、好多想像的蓝图。大家甚至开始想募集资金,买下这栋建筑。」可是没多久,就得到消息,农会买下了这栋建筑及空地。其实当时建商开出的条件比农会优厚很多,可是林志鸿先生认为将土地卖给农会,对地方的发展会更有贡献。」
令人振奋得是,农会最后决定保留了这栋老房子!黄景建总干事回忆说:「其实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要拆掉老房子。就是单纯的想要留下过去的东西,因为盖新的很快,但旧的东西却不易保留下来,所以我们能保留多少,就尽力保留。」于是廖淑娟馆长殷切的鼓励陈约瑾老师,将民生诊所的规划书,与农会进行讨论。老屋新生的规画获得农会的认同,展开了一次次的请益与讨论,而郑医师持续的鼓励和支持提供了团队很大的支持力量。集结大家的想像,民生诊所的未来蓝图渐渐成型。
慢工细活 孕育而生的故事馆
在台湾发展的过程中,农会扮演了重要角色,各地农会人才济济,但是雾峰农会给人的感觉特别不一样。记得第一次前往民生诊所现场勘查,车子停好,离约定时间还有五分钟,却看到五位穿着白衬衫、黑色西装裤的农会夥伴,已昂然站立在屋前等候,这样的气势,让人着实感觉到农会对于此事的重视。尔后历次的讨论中,农会人员认真严谨的态度与专业的理念,让人信服。这样的视野来自平常的讨论互动与各自努力进修成长。农会魏敏昭理事长、 施明耀常务监事以及理监事们,对于在地文化公益的认同与信任,给予了最坚强的支持力量。最令人感动的就是,农会夥伴有着都市人已失落的台湾特有种气质--乡土味、亲切感。
农会黄景建总干事总是耐心聆听专业的意见。遇到大家意见不同,或是困难瓶颈时,总是说:「把事情做好最重要」。这样的单纯与执着,让大家全力以赴。计画主持人陈约瑾老师,在法国留学的训练,紧盯每一个环节,确认到位。因此,当大家对破旧的木窗是否要保留,意见分歧时,隔天她就请传统木工师傅到现场勘察,并向总干事说明。最后大部分的木窗构造被保留了下来。虽然要花费更多的经费与心力维修,但却让这栋建筑物有了温润的质感,延续了老建筑最美丽的风景。
依着规划的蓝图,泥作、铁工、水电、油漆、木作......等工班陆续进场,展现专业的技术,老房子渐渐回复了应有的朝气,似乎正准备迎接新的使命。
雾峰有志一同 梦想启动
故事馆的展场规划与设置,则委讬秀毅文创有限公司,主要由我和庄文毅老师负责此任务。庄老师担任台北科技大学工业产品设计系讲师,我们在新北市板桥的文化耕耘也迈入第十年了。深知地方文化研究与社区营造的重要意义,珍惜着这次参与的机会。
初来乍到,进行阿飞仙的故事访谈,即感受到雾峰人的温暖,耆老林锦屘先生、柯老师、刘女士、吴庆雄先生、吴庆勇理事回忆过往,给予宝贵的资料。六股社区发展协会可爱的长辈们诉说印象中的阿飞仙,生动的令人印象深刻。林健安先生与夫人,慷慨的与我们分享祖厝照片,并带我们寻访昔日祖厝的位置。魏秋金医师对神靖丸号记忆清晰,给予模型考据极大的帮忙。
曾瑞昌老乡长、六股社区发展协会王原祥总干事、雾峰国小许慰敏校长、万丰国小林再山校长、雾峰文化创意协会的夥伴……,让我们感受到对雾峰人对家乡深厚的情感。林锡铨教授、熊与猫咖啡书房的小熊老师夫妇,探寻雾峰特色、勾勒未来愿景,让人讚佩。还有王一陆先生以及许许多多人的协助。正如庄老师的观察心得,他觉得雾峰人有一种贵族气质,宏观的视野与在地的文化关怀,正努力凝聚着力量,创造雾峰美好的未来。
耆老林锦屘先生诉说着阿飞仙的故事
六股社区的长辈们,生动分享记忆中的阿飞仙
邀请张有明教授与阿罩雾自然农农友现勘,请益故事馆快乐农园规划构想。
因为大家的协助,共同成就了展馆丰富的内涵,也充实了对馆场的想像与规划。故事馆一楼将展示阿飞仙民生诊所和雾峰在地的故事,并规画有自然农法推广中心。二楼则是神靖丸事件展览室与台湾医疗史展示等等。
黄景建总干事感性的说:「当时雾峰学在进行时,就想过要再利用这栋老房子,只是没想到有一天农会会有能力买下来。更没想到能够将理想慢慢具体实现,这都要感谢所有人的付出。」
未来将继续凝聚更多人的参与,扎根地方文化教育并结合在地的有机农业,打造一个创新、创价(创造新的价值观念)、永续的故事馆。
后记:
感谢文创协会崔曼莉、郭美玲二位先进热情的邀稿,以及林锡铨教授的鼓励。当我阅读雾峰履历,是深受感动的。在地人书写、记录、传承在地的故事,是多么美好的事!所以当然要以行动支持,尽力而为。更希望借由诉说故事馆的「故事」,能吸引更多人一起关心,一起参与故事馆的未来,一起创造雾峰传奇。
(由右至左)庄文毅老师、黄景建总干事、郑宏铭医师、陈约瑾老师、亚洲大学视光系曾荣凯主任、曾士全专员